你今天NFT了嗎?

你今天NFT了嗎?最近台灣科技新聞中,先是區塊鏈,再來是元宇宙,最近最火的莫過於於NFT了,不管是文創業者,譬如霹靂布袋戲推出的魔吞十二宮NFT,或是張泰山的球員卡NFT,在在都掀起一波熱潮。

NFT全名Non -Fungible Token,翻成中文就是「非同質化代幣」,跟比特幣「非同質化代幣」不太相同,NFT強調的是獨一無二,只會有一份,所以在每個NFT上都會有一個編碼,用來做為識別。

舉個淺顯易懂的例子好了!

就比特幣「非同質化代幣」來說,今天你出門參加聚餐,身上帶了一張千元鈔票,跟朋友碰面時,不巧朋友想買東西卻忘記帶錢,就跟你借一千元,等遇到提款機時,才領了一千元給還你,此時對你來說,你皮夾裡依然有一張千元鈔票,這也是貨幣的本質,來來去去的,我們講究的是他等同的價值,你身上有一千塊,不管你的一千塊是一張鈔票,還是2張五百元鈔票,還是10張一百元鈔票。

但就NFT來說,如果硬要用剛剛鈔票的例子來講,當朋友領了一千元還你,這張一千元已經不是當初的一千元了,因為鈔票上的編號並不相同;這樣講可能太玄,簡單來說,NFT可以看作是一個所有權,譬如房屋、車輛或是土地的所有權,你必須把這權狀握在手上,你才能證明這房屋或土地是你的。

若是你的權狀弄丟了,那你就倒大楣了。

而透過區塊鏈的加密技術,當你擁有一個NFT,關於這個NFT的所有權則會被寫入到區塊中,你會有一把金鑰(Token)來解開所有權的紀錄資訊,證明這個NFT是你的;再科普一點,當你擁有一塊土地,理所當然你就會有一張土地權狀,這張土地權狀會由當時的政府機關頒發,如果你夠謹慎,你會把他鎖在保險箱中,只是在區塊鏈構成的數位世界中,你所擁有的權狀是由平台頒發,而權狀資訊則是被加密後所在網路上的不知名地方。

之所以說不知名,也是區塊鏈的特性之一,匿名。

close up photography of yellow green red and brown plastic cones on white lined surface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一句話快速了解NFT,NFT就是透過區塊鏈做出來的數位版權技術。

也就所以你會發現,一開始踏入NFT的作品,多偏向數位資料,譬如影片、照片,至少以現在大部分新聞報導的是如此,事實上只要可以數位化的內容都可以被做成NFT,例如程式碼,WWW的發明者就把他當時的原始碼做成NFT銷售,而Twitter的開發者也把他的第一則推文作為NFT銷售。

在現今市場的大熱潮中, NFT的製作和銷售達到蠻有趣的高峰,大家都爭相把自己的數位產品做成NFT,同時也是把公有區塊鏈又進一步往普羅大眾推進,在現實資金和虛擬貨幣接軌之後,開始實現另一波的資產流動,也逐步往公開、公平的步伐邁進。

公開透明的交易有多重要

在多年後的今天,金融海嘯看似雖已經遠去,但實則對我們生活留下諸多影響; 省思整體事件的根本原因,多數研究結果都指向次級貸款的浮濫和貸款人的無所 節制,更甚有部分觀點主張投資銀行不該將貸款包裝成糖衣毒藥;然而,投資無 非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在前述金融風暴始末中,不管是次級貸款和 貸款債券,都是因應此兩原則而生,自然沒有所謂孰是孰非。

然而,當我們把整起事情彙整成一個流程,卻不難看出每個環節或多或少存在一 些問題。

man riding surfboard in wavy ocean
Photo by Kammeran Gonzalez-Keola on Pexels.com

譬如在次級貸款時,銀行審核借款人的信用機制過於寬鬆,許多民眾都 可以獲得資金挹注,這其中也許有一部分原因是當時的審核工作開始邁向電子化, 審件效率變快,但卻存在一些不夠客觀的判斷,不若人工審核詳細;再者,當全 球投資人透過承銷商向投資銀行買入貸款證卷時,缺乏公開透明資訊。

投資人只 知道是買了一種投資房地產的商品,卻沒有正確理解和掌握其中風險;故我們可 以發現,當民眾貸款衍生的債務,從銀行輾轉再到投資銀行,最後成為投資人手 握債券的過程中,資金流通時會經過銀行、投資銀行這兩大中心節點,雖然是一 個看似合理不過的共贏局面,每個參與者都會因為貸款證券化獲得利益,但實則 卻是危機四伏。

black smoke coming from fire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貸款是否放行,取決於銀行審核借款人的償還能力、信用狀況的 結果,卻難保絕對公正;投資銀行賣出貸款證券給投資人時,必也無法清楚揭露 背後存在的風險,保證完全透明,故貸款民眾到投資人之間,缺乏公開透明的溝通和交易途徑。

2007年–2008年金融危機起因

寫在前頭,因為本學期預計對區塊鏈相關應用、趨勢做些探討,故會陸續整理和金融危機、電子商務相關資料,並接著探討在先前發生的危機中,我們能做些什麼改變,因為資料是我一人獨力整理,故未必完全正確,若有先進和前輩發現謬誤,還望不吝提出糾正,或是能導正我的看法,感激不盡!

2000 年網際網路泡沫後,許多公司倒閉,景氣持續低迷,為了刺激景氣,吸引 更多資金來投資,藉以提升就業率,美國聯準會開始持續降息,到 2003 年,聯 邦資金利率從 6.5%降到 1%;而因為聯準會降息關係,從銀行借貸的利息變 低,人們借錢變得容易了,雖然本意是為了刺激商業行為,讓公司有更多資金 可以運用,讓人們更願意投資和購買,但許多資金開始往房地產流動,也導致 房價開始不停的往上升。

man in blue and white stripe polo shirt holding banknote
Photo by cottonbro on Pexels.com

借錢,銀行把貸款的所有權賣給投資銀行,而投資銀行把貸款包裝成貸款證 券,販售給投資人,當借款人開始還債,借款時的利息會分給銀行、投資銀行 和債權人,在正常的貸款償還流程下,民眾、銀行、投資銀行和債權人都可以 獲得利益。

但是隨著房價飆漲以及信用風險的轉移,貸款的需求越來越多,也開始有越來 越多的次級貸款,所謂的次級貸款,是因為借款人通常償還能力較差,倒帳風險比較 大,利率會比一般貸款高,多是機動利率,借款人的風險也比較高。

雖然源頭的次級貸款明顯是有風險,但在投資銀行包裝下,借款銀行和債權人 之間的資訊不對等,也不容易分出這些證券是否含有極大風險,只能蒙著頭買。

sport military toy steel
Photo by Enrico Hänel on Pexels.com

另一方面美國聯準會,自 2004 年中開始升息,到 2006 年已經從 1%開始升息到 5.5%,在浮動利率的情況下,原本使用次級貸款借到錢的民眾壓力越來越大, 開始還不出錢,緊接著違約。

借款人違約,原本買到的房屋被法拍,被法拍的話,造成房屋需求走緩;此時債權人發現房市不再繁榮,就開始想把證券換回現金;房價走緩,甚至開始下跌,原有正常還款的借款人也開始質疑原本的貸款價值,所以開始選擇違約;貸款大量違約,房價大跌,投資人擠兌,引發一場金融海嘯,只要有購買證券的投資 銀行、投資人,都因此受到影響。

在這場金融海嘯,最後的結果是金錢從一部份人手上流向另一部分人手上,追根究底,有一部分的原因來自於當金錢從借款人、銀行再到投資銀行包裝成債 券賣給債權人時,債權人得到資訊不對等,缺乏完整且有脈絡的紀錄,無法判 斷風險;另一方面,銀行放款給借款人時,審核機制也有缺漏,導致放行的次級貸款越 來越多,未知風險也越來越大。

最後,房價依照供需原則上升、下降,但是缺乏比較客觀公正的價格標準,往 往受到市場行情哄抬,當市場正熱,很多時候房價會高過合理範圍,即便缺乏 利多亦然,在市場出現恐慌時又一瀉千里,但是房價不像民生用品單價低,又可以忍受短期的供需失衡,對大多數人民來說,在缺乏有效監督下,只能任由 資本雄厚的人宰割。